战场发生了逆转般的变化。
这时德军士兵还穿着单薄的夏装。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在凛冽的寒风中被冻死冻伤。
更可怕的是连坦克也发动不起来,大炮无法瞄准,机枪和其他自动武器几乎全部失灵。
一场寒流就将德国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他不是没有见过,缺衣少食的德国士兵在寒冷下冻得四肢僵硬,发黑,坏死。
但是,士兵不就该死在战场上吗?
只要能够胜利就好。
所以只要德军恢复了一点作战能力,他的进攻指令就没有停过。
当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后,立刻从远东调来精锐部队,苏联红军的坦克冲垮了德军阵地屡战屡胜的德国人首次尝到失败的滋味。
他们的坦克更先进,他们的衣物更厚实。
战场上的失利,总是伴随着前沿指挥官的抱怨和要求撤退的请求。
美术生没有进修过专业的军事,但是他喜欢膜拜历史。
尤其是拿破仑的故事。
拿破仑60万大军在撤退时,被俄军追杀,哥萨克骑兵不断剿灭他的士兵。
最终只剩下2万人生还。
美术生认为,在冰天雪地中撤退会一败涂地,会演变成拿破仑那样的溃败。
他的目标是超越拿破仑,怎么能重蹈他的覆辙呢?
弹性防御是一战初期的内容,很明显,美术生没有去认真学习。
那时他也只是一个传令兵。
一天,美术生得知有一个师正在溃退,他立刻接通了这个师指挥所的电话。
“我的元首我们再也守不住了,苏联人密密麻麻地向我们进攻。
我们的机枪不停地扫射,前边的人倒下了,后边一群群的敌人又冲上来了。
我们再也守不住了,士兵的神经受不了了,该撤退了。”
美术生只沉默了不到一秒钟,几百千米外的冰天雪地里传来的绝望,没有动摇他的意志。
“先生,你想往哪里撤退啊?撤多远啊?”
对方面对美术生的气恼惊慌失措,“啊,我也不知道。”
【他要是直接说撤退回德国去,估计要被元首直接枪决了。】
【占领的土地那么多,撤退一点又怎么样呢?】
美术生勃然大怒,““再后退几十千米也是一样冷。
撤退能带走重型武器吗?不能带将来怎么打仗?什么?你没有选择余地?
那么好吧,你一个人回到德国,把军队给我留下我来指挥。”
“啪”的一声,美术生愤怒地扔掉了话筒。
“一帮废物,他们根本不懂战争!”
不久,美术生对在冰天雪地中作战的德国士兵下了“不准后撤”的死命令。
凡是有异议的将领都被他撤了职。
跳的最欢,意见最大的古德里安,还有那个指挥发布命令的勃劳希契都被赶走了。
1942年1月底,苏军的攻势减退了,德军的阵地也稳定了下来。
一声狗吠把美术生从回忆中惊醒。
一股晚风吹来,仿佛没有之前那么冷了。
他知道寒流正在消退,再过个把个月冬雪就融化了。
这苏联泥泞的道路也会变干,也就该对苏联发动新的攻势了。
“1942年一定要在东线结束战事。”
美术生念念有词,目光逐渐锐利,驼背的腰也挺直了一些。
一副军事地图出现在直播间的屏幕上。
1942年,整个世界已经处在灾难之中。
1931年,岛国在远东那个文明古国掀起了战火,将4万万人拉入了战争。
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越过马其诺防线,把炸弹扔到了不列颠群岛。
地图上标出了一个个城市的名字。
东西方的一座座城市,无论是南京、马尼拉、吉隆坡,还是华沙、巴黎、伦敦,都淹没在了炮火之中。
一栋栋房屋倒塌,千万人无家可归,瘟疫肆虐,人们臣服在枪口之下,不然就是白骨累累,尸积如山。
人类回到了血肉厮杀的年代。
但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远东战场上,华国取得了“长沙大捷”。
苏德战场上,苏军在莫斯科发起反攻,德军伤亡50余万,开战以来整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产了。
苏军在莫斯科反攻的次日,岛国人偷袭了珍珠港的美国舰队,从而使战争从欧洲、亚洲和大西洋扩展为全球性的冲突。
德国和意大利承诺了与岛国的三国公约,向美国宣战。
美国和英国也以宣战回敬了他们。
1941年底,丘吉尔与罗斯福商讨同盟国战略,召开了“阿卡迪亚”会议。
两个人有着不同的使命。
丘吉尔要带领英国在战争中存活,交还给英国人民一个胜利的和平的英国。
而罗斯福则是要把美国在这次战争中推向更高处。
这次会议宣告对轴心国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包括美、英苏和华在内的 26个国家要动员所有的人力、物力反对他们。
躲在“狼穴”的美术生看着世界同盟的成立,焦虑不安。
如果德国不迅速战胜苏联,那么美国潜在的军火生产能力同苏联潜在的人力联合起来,战争将出现非常难于掌控的局势。
他把这一年看作是东方战场“决定性的一年”。
基于这一战略,美术生决定集中所有力量在1942年对付苏联。
要在东方重新发动攻势,必须首先摆脱莫斯科会战的阴影!
那天早上希特勒回到“狼穴”,就让秘书给他安排了演讲。
这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要让战争中的德国人始终保持歇斯底里的狂热。
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煽动,牵引。
他的演讲总是动人心魄,美术生也就是靠着这个,从慕尼黑的小酒馆一步步爬到了德国的顶点。
现在,他要让德国人把他送上世界的顶点!
【别的不说,元首的演讲我是认的。】
【没感觉,感觉一般化,他的每一次演讲我也就听了几十遍。】
【楼上需要找个医生了……】
【确实带劲,他的演讲听得我想参军。】
【这次的演讲在哪里?老地方?】
初春的一天,美术生出现在了柏林体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