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9日,上午八点刚过,仙台市公 安局刑侦支队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
王劲松熬了一夜,正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听到铃声,他猛地坐直身体,抓起话筒:“喂?”
电话那头传来市第一人民医院李主任的声音,语气明显比前几天轻松了些:“王队长,有个好消息。”
“林浩的肝功能指标开始下降了,总胆红素从最高点的387μmol/L降到了285μmol/L,转氨酶也从五千多降到了三千左右。”
王劲松一下子清醒了:“真的?那他的意识呢?”
“今天早上恢复了意识,虽然还很虚弱,但能认出父母了,也能简单对话。”
李主任说道:“多亏你们及时查明了毒物类型,我们才能用上对症的解毒剂和保肝药物。N-二甲基亚硝胺没有特效解毒药,但综合治疗起效了。”
“太好了!”王劲松长舒一口气,连日来的疲惫仿佛消散了大半,“他现在脱离危险了吗?”
“还不能这么说。”
李主任的语气又严肃起来,“肝功能恢复是个漫长过程,他现在还很容易出现感染、出血这些并发症,至少还要在ICU观察一周。但比起前几天已经好太多了,恢复的希望很大。”
挂了电话,王劲松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专案组的同事。办公室里顿时响起一阵轻松的叹息声和几句低语。虽然案件破了,但大家心里都惦记着那个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轻生命。
王劲松想了想,又拨通了陈默的电话。
陈默正在山泰警院给学生上课,手机调成了振动。感觉到裤兜里的震动,他看了眼来电显示,对学生们说了声“抱歉”,走到教室外接听。
“陈教授,林浩醒了。”王劲松言简意赅,“指标下来了,能认人了。”
陈默靠在走廊的墙壁上,轻轻吐出一口气:“太好了。医生怎么说?”
“说还要观察,但希望很大。”王劲松顿了顿,“林浩父母想感谢我们,你要不要过来一趟?”
“我下午没课,吃完午饭过去。”
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外的走廊里,林浩的父母一见到王劲松,就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
林母眼眶通红,但这次是喜悦的泪水:“王队长,谢谢,真的太谢谢你们了!医生说再晚几天查出是什么毒,就真的没办法了......”
林父也声音哽咽:“我们浩儿说了,等他好了,一定要当面谢谢你们。”
王劲松摆摆手:“这是我们的工作,应该做的。孩子能好起来最重要。”
下午两点,陈默来到医院。他在ICU外的走廊见到了王劲松和林浩父母。简单寒暄后,李主任出来,带陈默去换隔离服。
“他现在还很虚弱,每次探视不能超过十分钟。”李主任一边带路一边说,“不过精神状态不错,知道是你们查清了案子。”
陈默穿上蓝色的隔离衣,戴上帽子和口罩,跟着李主任走进ICU。
林浩躺在靠窗的病床上,身上连着监护仪的线缆,脸色依然苍白,但眼睛睁着,有了神采。看到陈默进来,他微微动了动手指。
陈默走到床边:“感觉怎么样?”
林浩的声音很轻,带着呼吸面罩的嗡鸣:“好多了......谢谢您,陈教授。”他停顿了一下,积蓄力气,“王队长都告诉我了,是您看出了实验记录的问题。”
“是你自己挺过来了。”陈默说,“现在什么都别想,好好配合治疗。”
“张远他......”林浩的眼神暗淡了一下,“我真的没想到......会是因为那个名额......”
陈默沉默片刻。根据张远的交代,他因为嫉妒林浩获得了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交流的机会,认为林浩在导师面前说了他的坏话,才起了歹念。
“学术竞争很正常,但走极端就是毁灭自己。”陈默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养好身体。刘教授说了,等你康复了,那个名额还是你的。”
林浩轻轻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十分钟到了,护士示意探视时间结束。陈默对林浩点点头:“好好休息,下次再来看你。”
走出ICU,陈默脱下隔离衣。王劲松等在门口:“怎么样?”
“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恢复得不错。”陈默说,“不过情绪还有点低落,提到张远的时候。”
王劲松叹了口气:“张远昨天提审时情绪崩溃了,反复问林浩怎么样了,说自己后悔了。”
两人并肩走出住院大楼。九月的阳光依然有些刺眼,陈默眯起了眼睛。
“这件事还没完。”陈默突然说道。
王劲松看向他:“案子已经结了,物证链完整,口供也拿到了,就等移送检察 院了。”
“我不是说案子。”陈默停下脚步,“我是说这件事反映出的问题。高等学府,医学研究生,为了一个出国交流的名额,就能对朝夕相处的同学下毒。这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
王劲松沉默了一会:“你打算怎么做?”
“回学校后,我会把这个案子写进教案。”
“给未来的警察们讲讲,高智商犯罪的危害性,以及高校不是象牙塔这个事实。”
当天晚上,陈默在书房里整理案件资料。他把张远的实验记录复印件、投毒过程的梳理图、还有实验室管理规定的漏洞要点都摊在桌上。
李小凤端了杯茶进来,放在桌边:“还在想那个案子?”
陈默揉了揉眉心:“嗯。我在想,如果实验室的管理再严格一点,如果导师能更早发现张远的心理问题,如果学校对学术竞争的引导更充分一些,是不是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哪有那么多如果。”李小凤轻轻按了按他的肩膀,“你破获了案子,抓住了凶手,还帮医生找到了救治方向,这就够了。”
陈默摇摇头:“破案抓人是治标,找出问题根源才是治本。张远和林浩都是人才,本来都该有光明的未来。现在一个躺在医院里,一个等着上法庭,双输。”
他拿起张远的那份实验记录,指着上面伪造的数据:“你看,一个能考上研究生的人,怎么会想出这么拙劣的伪造手段?他不是想不到更完美的造假方法,而是被嫉妒冲昏了头脑,连基本逻辑都顾不上了。”
“所以你更要在课堂上讲这个案子。”李小凤说,“让那些未来的警察知道,犯罪动机有时候很简单,但后果很严重。”
第二天,陈默提前到了教室。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主题:“高校刑事案件的预防与处置”。
学生们陆续走进教室,注意到黑板上的主题,有些好奇。陈默通常讲的是更为典型的刑事案例,比如抢劫、凶杀、毒品案件等。
上课铃响,陈默站上讲台:“今天我们先不讲课本上的内容,讲一个刚刚侦破的真实案件。就发生在我们仙台市,仙台大学医学院。”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都抬起头。
陈默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案件经过:从林浩突发怪病入院,到警方怀疑投毒,再到锁定嫌疑人张远,最后通过实验记录的破绽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他没有渲染案情的离奇,也没有强调侦破过程的曲折,只是客观地陈述了事实。但当讲到张远的作案动机仅仅是因为一个出国交流名额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难以置信的低语。
“觉得不可思议?”陈默看向学生们,“一个医学研究生,前途光明,为什么会对同学下此毒手?”
学生们安静下来,等着他的解释。
“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想让你们思考的问题。”陈默说,“高校环境特殊,学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学术竞争、人际关系压力,以及未来发展的焦虑。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和疏导,就可能酿成悲剧。”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学术竞争、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管理制度。
“作为未来的执法者,你们不仅要会破案,更要思考如何预防犯罪。”陈默说,“这个案子反映出几个问题: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存在漏洞,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足,学校对学术竞争的引导不够......”
他详细分析了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隐患,以及改进的建议。
“更重要的是,”陈默加重了语气,“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高智商犯罪危害更大。张远利用专业知识犯罪,懂得选择难以检测的毒物,懂得控制剂量制造慢性中毒的假象。如果不是实验记录露出马脚,案件侦破可能会困难得多。”
下课后,几个学生围上来提问。
“陈老师,那张远会判多少年?”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至少十年以上。如果林浩最终不治,就是故意杀人罪了。”
“学校方面会有责任吗?”
“这要看管理漏洞的程度和因果关系。但主要责任肯定在张远本人。”
回答完问题,陈默走出教学楼。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王劲松发来的短信:“林浩今天可以转出ICU了。”
陈默回复:“收到,明天我去看看。”
他看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对未来的憧憬。谁能想到,在知识的殿堂里,也会滋生如此阴暗的犯罪。
这个案子结束了,但思考不能停止。他决定把这起案件做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从犯罪动机、侦查过程到防范建议,写进下一版的教材里。
破案重要,但防止下一个悲剧发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