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晟思考了很久,林岳也没有出声打扰或是催促。
直到何晟抬起头,坚定道:“林老,为国家出一份力,本来就是我应做的!不过……”
“我觉得也许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哦?”林岳也被何晟勾起了兴趣,好奇的问道:“什么办法?”
“要是直接打着宣传文化推广的旗号,肯定会遭受到很大的阻力!”
“但要是软推广,就不一样了!”
“我们不直接宣传我们的历史,也不宣传我们的儒家道家思想!这样虽然有阻力,也不会很大!”
“可是……”林岳皱了皱眉,“那不就相当于没宣传吗?”
何晟摇了摇头,眼神越来越亮:“我们可以做一个美食综艺!”
“美食?”
“对,介绍我们华夏各地特殊的美食!然后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讲一讲美食的由来!”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讲我们华夏的历史讲给了听众!”
“综艺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舌 尖上的华夏》!”
“《舌 尖上的华夏》?”林老摩 挲着杯沿,眼神越来越亮。
“对!”何晟转身,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表面上,镜头可以跟着一个背着竹篓的老街坊,清晨五点去胡同口抢刚出炉的糖火烧。
中午蹲在江边啃现剥的醉蟹,傍晚坐在山顶道观里,看老道用山泉水煮野茶。”
他掰着手指头数:“每道菜都得讲个‘为什么’——
天津的耳朵眼炸糕要包豆沙,因为早年漕运工人扛活,甜口顶饿!
重庆的火锅要越煮越辣,是码头力夫们靠辣椒驱寒!
苏州的松鼠鳜鱼要挂糖醋汁,那是明清文人宴客时,讲究‘酸甜得宜方显雅致’!”
林老端着茶杯的手顿在半空,眼里的光越来越亮。
何晟越说越起劲,他忽然起身走到窗边,指着院外的积雪笑道:“就像这雪,北方人看见是‘瑞雪兆丰年’,南方人看见是‘可算见着雪了’!咱不解释,就把这两种反应拍出来,他们自然会琢磨:为啥同一场雪,华夏人能看出两番滋味?“
林老放下茶杯,手指在桌上轻轻叩击,发出规律的轻响,像是在打节拍:“你是想让他们透过蒸笼里的热气,看见咱过日子的温度?”
“没错!”何晟转身,眼里闪着狡黠的光,“等他们看馋了,自然会查‘佛跳墙里为啥要放三十种料’,查着查着就摸到了闽菜的渊源!
等他们看呆了,自然会问‘为啥端午要包粽子’,问着问着就扯上了屈原和家国情怀!”
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照得林老鬓角的白发都泛着银光。
他望着何晟年轻却笃定的脸,忽然想起去年在国外参加文化论坛,外国学者问“华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他想了半天,说“是中庸”,对方却摇头说“太抽象”。
现在他忽然明白了,哪有什么抽象的道理,都藏在柴米油盐里呢!
“好!”林老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盏都跳了跳,“这事儿我准了!需要啥尽管开口,翻译团队找最好的,实在不行,让驻外使馆给你当后勤!”
何晟眼睛亮得像揣了两颗星星,突然一拍大腿:“我还想请星爷来当总顾问!他拍电影最懂人间烟火四个字,让他掌眼,准保镜头里的葱花都带着精气神!”
林老闻言朗声大笑,指节在桌面轻轻一叩:“这个主意好!有他在,这档节目差不了!“他忽然压低声音,眼里闪过一丝狡黠,“实在不行,让他在节目里露个脸!亲自下厨做点啥!”
何晟也被林老的风趣逗笑了,“我这就去拟策划案!”
“慢着。”林老叫住他,从博古架上取下个青瓷小罐,“这是我珍藏的普洱,你带上。拍茶马古道那集时,找个马帮老把式,让他用铜壶煮着喝,准能说出段'马帮走险滩,茶砖当硬通货'的故事。“
何晟接过茶罐,入手沉甸甸的,刚走到门口,又被林老叫住。
“小何。”老人的声音温和如春水,“镜头多给灶台边的阿妈们留点时间,看她们往饺子馅里撒胡椒粉时说‘多放点,娃在外地念大学,就好这口’——这才是最打动人的文化!“
汽车驶出静庐时,何晟从后视镜里看见林老还站在门廊下,手里捧着紫砂壶,像捧着个装满岁月的聚宝盆。
路边的爆竹碎屑红得像落了一地朱砂,混着早点摊飘来的油条香,勾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他忽然明白,这哪是拍美食……
这是把华夏的日子,蒸成热气腾腾的馒头,端到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