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分局大门外的夜风带着一股凉意,吹散了顾沉舟眉宇间的疲惫,却吹不散心头那层厚重的迷雾。
赵峰跟在他身后,忍不住骂了一句:“妈的,还以为逮着大鱼了,结果捞上来一只被吓破胆的虾米!”
顾沉舟拉开车门坐进驾驶室,没有立刻发动车子。
车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却照不透案件核心的黑暗。
“赵博不是虾米。”顾沉舟系上安全带,声音平静,“他是凶手精心挑选的盾牌。”
赵峰愣了一下,也坐进副驾:“盾牌?”
“嗯。”
顾沉舟点燃一支烟,深吸了一口,烟雾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
“凶手非常了解项目组内部的情况。他知道张教授对李明不满,知道赵博对第一作者的渴望,甚至可能早就掌握了赵博篡改数据的证据。”
“然后,他选择在李明死后,引爆这个雷。把警方的视线牢牢吸引到赵博身上。时间点掐得准,证据做得足,连赵博的心理崩溃都在他算计之内。”
赵峰咂摸过味来,后背有点发凉:“操!这么阴险?那这凶手……岂不是就在他们身边?张教授?林薇?”
“张教授的嫌疑依然最大。他有动机,有能力,案发当晚的行踪也存在巨大疑点。”
顾沉舟弹了弹烟灰,“但林薇……她今天的表现,太不对劲了。”
他回想起询问室里,林薇从最初的柔弱哭泣,到被戳穿后的慌乱,再到最后那种近乎麻木的平静和“你们自己查吧”的疏离态度。
这种转变,不像是一个单纯被卷入案件的师妹该有的反应。
“你觉得林薇也有问题?”赵峰皱眉,“她不是有不在场证明吗?案发时在外地开会。”
“不在场证明可以伪造,或者,她未必是直接动手的那个人。”
顾沉舟目光锐利,“但她在李明死前的一系列言行,尤其是那些聊天记录,看似劝慰,实则在不断给李明施加心理压力,引导他走向那个危险的夜晚。”
他顿了顿,吐出最后一口烟,将烟蒂摁灭在车载烟灰缸里:“回想一下李明日记里的那些话。‘她说我做不到’,‘她说只有她能理解我’……这种句式,像不像一种反复的心理暗示?”
赵峰努力回忆着,表情渐渐凝重起来:“听你这么一说,是有点邪门。好像一直在贬低李明,又一边标榜自己是唯一能帮他的人。”
“没错。”顾沉舟发动了车子,引擎低吼一声,驶入夜幕,“先回市局。我要重新梳理所有关于林薇的信息。这个女孩,绝对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回到市局刑侦支队办公室,已是深夜。
顾沉舟毫无睡意,他给自己弄了杯咖啡,随即坐在电脑前。
他调出了林薇的所有户籍资料、学籍信息、社会关系调查记录。
之前因为她的不在场证明相对扎实,且表现柔弱,调查重点并未完全放在她身上。
现在,他决定从头开始,像解剖一只精密钟表一样,仔细审视这个叫林薇的女孩。
东海大学的学籍系统显示,林薇本科就读于本校化学系,成绩优异。
但顾沉舟的目光在“辅修专业”一栏停住了。
心理学。
三个字像针一样刺了一下他的神经。
他立刻调取林薇的本科课程记录和成绩单。
果然,她系统性地修完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甚至《异常心理学》等多门核心课程,成绩都在良好以上。
一个化学系的高材生,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辅修心理学?
这本身或许不算异常,但结合她在李明案件中的表现,这个背景就值得深究了。
顾沉舟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接入公 安部的内部网络,申请对林薇进行更深入的网络行为轨迹调查。
但这种调查需要更高权限和合理解释,顾沉舟想了想,以“涉嫌参与精密心理操控,可能关联命案”为由提交了申请。
等待批复的间隙,他再次翻开李明的日记复印件和李明与林薇的聊天记录。
这一次,他带着“心理操控”的预设重新审视这些文字,背后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早期的聊天和日记中,林薇频繁使用“我理解你”、“只有我明白你的价值”、“张教授他们根本不懂你的研究”等话语。
她将自己塑造成李明唯一的知音和同盟,无形中割裂李明与导师、同事的关系,让他越来越依赖她的认同。
当李明对实验数据产生怀疑、与张教授发生冲突时,林薇的“劝慰”变成了“你的数据确实可能有问题”、“张教授批评你也不是全无道理”、“你这样硬碰硬会毁了自己的前途”。
她不断强化李明的“错误”和“困境”,放大他的焦虑感和无能感,同时暗示只有听从她的建议才能摆脱困境。
案发前一周,林薇的话术进一步升级。
一方面,她强调“张教授背景很深”、“你斗不过的”,制造恐惧;另一方面,她抛出“等项目结束,我陪你出国,离开这里重新开始”的诱人承诺。
这让李明陷入“恐惧当前,希望在后”的心理陷阱,认为听从林薇的安排是唯一出路。
而案发前一天,那条关键信息:“师兄,今晚别去实验室了。我…我怕张教授在实验室。”这不是简单的关心,这是精准的“恐惧触发”加上“行为指引”。
她知道李明的性格和当时的心态,这句看似劝阻的话,反而更像是一种激将和暗示,将“去实验室”与“面对张教授的危险”直接挂钩,很可能刺激了李明“必须去拿回东西”的决心。
顾沉舟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这些分析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基于聊天记录和日记文本的客观归纳。
林薇的每一句话,都精准地踩在心理操控的节点上。
这时,网络行为轨迹的调查批复下来了,数据包很快传输过来。
顾沉舟点开文件,密密麻麻的浏览记录、购物记录、社交平台动态呈现在屏幕上。
他使用了关键词筛选功能。
几个关键的发现跳了出来:
一年前,林薇在某知名电商平台多次购买书籍,包括:《心理操控术》、《隐性说服力》、《PUA实战指南》、《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游戏》。
大约八个月前,她的网络支付记录显示,她曾支付一笔费用,参加了一个名为“高端人际影响力实战工作坊”的线下讲座。
这场讲座主办方的背景很模糊,但顾沉舟找到了他们的宣传材料,上面充斥着“掌控对话”、“引导情绪”、“达成目标”等字眼。
半年前,林薇还在一个小型社交平台上,关注了几个专注于“情感操控”、“精神控制”话题的匿名圈子,并有多次浏览深度讨论帖的记录。
顾沉舟将这些记录的时间点,与李明日记中记录的情绪变化、与林薇关系深入的时间点进行比对,发现高度重合!
尤其是在李明开始与张教授就数据问题产生激烈矛盾的那段时间,林薇对这类“操控术”内容的关注和消费达到了一个高 峰。
仿佛,她正在将学到的理论,在李明这个“实验对象”身上进行实战演练。
顾沉舟感觉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
他继续深挖技术队恢复的李明电脑数据。
在访问日志中,他发现来自林薇电脑IP地址的、试图访问李明加密实验数据文件夹的记录,高达数十次!
时间跨度从几个月前一直到案发前一周。
虽然每次都以“密码错误”告终,但这份执着和频繁,绝不是一个普通师妹该有的兴趣。
她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获取李明的核心实验数据。
动机呢?为了帮张教授?还是为了她自己?
顾沉舟想起张教授账户里那些来自瑞康制药的“技术咨询费”。
林薇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她是张教授的合作者,还是有着自己独立目的?
他调出林薇的银行流水记录,仔细筛查。
暂时没有发现与瑞康制药或张教授名下公司有明显的大额资金往来。
但他脑中的思路却越来越清晰了。
林薇,具备心理学知识背景,系统学习并实践过心理操控技巧,对李明实施了长达数月的情感控制和心理打压,最终引导其在案发当晚前往实验室。
同时,她多次试图非法获取李明的核心实验数据。
即便她不是直接动手的凶手,她在李明死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绝非无辜。
她的行为,很可能为真凶创造了条件,或者,她本身就是共犯。
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顾沉舟关掉电脑,将所有整理好的线索和证据打印出来,厚厚一沓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他走到窗前,看着渐渐苏醒的城市。
林薇那张看似清纯柔弱的脸,此刻在他脑海中,却与那些关于操控、权力、欺骗的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
下一个突破口,就是她了。
不仅要问出她知道什么,更要撕开她精心构筑的心理面具,看看下面到底藏着怎样一个灵魂。
“赵峰,”顾沉舟拨通了电话,声音因熬夜而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想找出近三个月来林薇的轨迹监控。”
“我要知道她这三个月去了哪?见了谁?”
“这很重要。”